“世界上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兩個菜市場”

“在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已經沒有菜市場了,但中國依然有很多,同時超市也很多。這兩個東西為什么能并存?為什么菜市場現在依然活得這么好?”

鐘淑如看過有位抑郁癥的豆友說,最難受的時候,強迫自己出門,到附近菜市場逛一圈,感受一波迸發的生命力,就好受多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海南南國碼頭像個小江湖,與不遠處的五星級人工島酒店兩相對望。 (受訪者供圖/圖)

一到菜市場,鐘淑如立刻變身行家。她33歲,一頭耳上短發,看上去大大咧咧,作為中山大學特聘副研究員,扎根在菜市場研究了六年。只消往攤檔掃一眼,她就能說出在售品種,“白皮豬,大約克,美國豬的品種,長肉非???,幾個月就可以出欄的?!?/p>

不久前,她領著電視臺人員去廣州的菜市場拍攝,看見攤上售賣橄欖和油柑,馬上知道附近住了不少潮汕人。橄欖、油柑,還有雞骨草,都是潮汕煲湯的常用材料。

菜市場是附近社會的縮影。高檔的菜場里會有現切鱔魚、新鮮花卉,海鮮也分三六九等,如果出現體型龐大的龍蝦品種,說明附近多半是富人區。

鐘淑如幼年時,家人還在務農,她習慣跟著媽媽去菜市場賣菜。六七歲時,爸爸開了工廠,搬家之后,她仍會跑回菜市場,只因旁邊的腸粉好吃。后來讀了大學,她和室友喜歡逛學校小西門的菜市場,帶回新鮮便宜的菜,偷偷打火鍋。和菜市場的交集,成了她后來的研究動力。

本科畢業之后,她前往美國得州攻讀人類學博士。在異國的六年,她也習慣了像當地人一樣,每周去一趟連鎖超市采購食物。但最終,她還是選擇菜市場作為研究對象。這是一個“在老外看來很奇怪的選題”,“在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已經沒有菜市場了,但中國依然有很多,同時超市也很多。這兩個東西為什么能并存?為什么菜市場現在依然活得這么好?我想回答這些問題?!?/p>

2022年5月27日,鐘淑如受邀參加廣州的“一席”講座。演講中,她回顧了2016至2017年在海南開展田野調查的經歷。她走遍海南17個市縣的菜市場,泡了14個月,記錄下113個攤販的人生故事。

起初,攤販們對這個“來菜市場搞研究”的學生滿是狐疑,直到借助當地的社會關系,她成功打入內部,在一家賣馬鮫魚的鋪子當起了幫工,負責收錢。她每天都出現在市場里,穿著賣魚的裝備,閑時和攤販們聊天,菜市場真實的一面逐漸向她敞開。攤販多數是農村背景的移民,城市以一個小攤位容納了他們,“他們是菜市場生機的最大秘密”。

在中國,擁有最多菜市場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南京。歷史悠久的菜市場,在城市更新發展中依然蓬勃,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疫情之后,人們的生鮮消費習慣發生變化,線上平臺和社區團購模式人氣大漲,與之對應的是菜市場和超市的寥落。

不過在此之前,菜市場更大的危機早已浮現。鐘淑如從南京菜市場協會得知,如今80%的顧客是中老年群體?!安耸袌鲎畲蟮膯栴}是在失去年輕人,或者說從來沒有贏得過年輕人?!彼龑δ戏街苣┯浾哒f。

如今,我們為什么要重新討論菜市場?演講的最后,鐘淑如說:“當下的城市生活已經夠千篇一律的了,菜市場就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狠狠躁夜夜人人爽天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