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腳下的城市,有助于消弭我們的“意義貧困”
有學者提出了“附近的消失”這一論斷,意指身處現代社會中的人對于自己的周邊世界沒有要浸淫進去、進而進行敘述的愿望或能力,這種能力的喪失讓現代生活里的鄰里互動日漸式微,“附近的消失”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怎么辦?當然是重視“附近”,回歸“附近”,倡導人們關注我們的身邊、附近、社區及真實的生產與生產場景,讓發生在近域的頻繁的社會互動填充我們的日常,進而一定程度消弭我們的“意義貧困”。
廣州北京路。
2008年入職以來,我一直堅持給高年級學生開設一門公選課,課程名稱叫“都市社會生活”,我的基本初衷是引導同學們養成觀察城市、留意附近與思考日常的習慣,同時鼓勵大家接觸鮮活而真實的都市生活,了解與認識城市運行的基本邏輯及演化規律。第一次課的內容基本都是導論,我都會拋出一些廣州本地人耳熟能詳的廣州地名或某種獨特現象,讓去過或了解過的同學舉手示意,結果令我大跌眼鏡,超過半數的同學對廣州的了解與認識相當有限。
主要存在兩個客觀因素:一是筆者單位位于廣州的近郊番禺區,與主城區尤其老城區相距甚遠,去一趟頗費周折;二是近三年受新冠影響,所在單位對學生離校有嚴格的管理規定,相對繁瑣的出校審批制度一定程度降低了部分學生的“進城”意愿,但即便如此,我依然無法理解在這個城市學習與生活了兩三年的學生對這座城市近乎陌生。
從學生的角度,有兩個主觀原因:第一,部分學生對于認識城市、關注日常沒有興趣,他們的興趣與關注點不在這里,那么,新時期的大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又在忙些什么?第二,少部分學生有意愿甚至強烈意愿了解與認識城市,只可惜沒有老師帶領他們走進(或近)豐富而真實的都市與鄉村場景,沒有人教授或指導他們開展相關的觀察與思考。
內卷族與躺平族
面對各種學習與就業壓力,不少自覺與自律的學生從大一進校開始就制定翔實與周密的學習計劃,他們終日忙于專業課、公共課、英語及計算機等級測試、機動車駕駛證、教師資格證,千方百計提高專業成績及綜合排名,努力拿到各種資格證書及技能證明的“本本”,從而夯實自己的綜合競爭力。很多人從大二或大三起就全身心投入考研或考公中,不是宅在宿舍,就是沉浸在圖書館,過著“兩點一線”的例牌生活。
筆者了解到,廣州地區很多高校近幾年流行一個新詞——“考研宿舍”,意指宿舍的所有同學都加入考研大軍,有關學院